低铜价自然导致了低成本,低成本意味着钱利更多,甚至这正是当初决定铸钱的原因所在,当然也是为了打击清虏制钱的信用。 “但是经略,仅只凭收购市间废铜,并不能支撑大规模铸钱,毕竟民间器皿用来铸钱,其中杂质太多,本就颇为繁索,若不然再搭配铅、锡,所以,铸出来的钱自然也就是轮廓不清,字迹模糊。所以要铸钱,最好还是以新铜铸钱,如此,才能铸得新钱……” 尽管一开始并不懂得铸钱,但是出身锦衣卫的石磊更擅长学习,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已经从那些铸匠的身上学到了一些铸钱的知识,当然也通过其它的渠道,获得了一些信息,而对情报信息的重视,正是其它官员所不具备的,所以他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新铜?这新铜从什么地方来?” 提到铜,朱明忠便是一阵头大,铜看似不起眼,可是用途极大,除了铸钱之外,制造武器也需要铜,尤其是铸造陆军用的野战火炮,在前装炮的时候,铜就是最好的铸原料,如果有了充足的铜,兵器厂又岂会铸造那些废时废工的铁炮,恐怕这会早就铸造那些寿命千发的青铜炮了。 “铜,咱们中国没有,并不表示其它地方没有!” 看着经略,石磊微微一笑。 “不知经略可曾听说过倭铜?”
第072章 贸易 倭铜! 这两个字传入耳中,让朱明忠立即想起了历史上于清中前期赫赫有名的“内务府商人”,正是在满清直接扶持下,成为了专办东洋铜斤业务的商人团体——洋铜商。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内,这些铜商的地位几乎与粤省的洋行、江淮的盐商地位相等。 怎么把这事给忘记了! 在长达百年的时间中,这些洋铜商每年都是动辄几百万斤,少则百万斤的大规模进口日本铜。如此充足的铜源,怎么就被忽视了? 一门炮才用多少铜?不过一千多斤!从日本进口的铜不仅能够满足铸炮,铸钱同样也不是什么问题! “你是说从是日本进口铜?” 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朱明忠突然发现自己非常有必要,整理一下记忆中的那些资料,毕竟平素没有什么爱好的他,就喜欢在网上看一些杂文,这些纷乱的历史文献中,有着太多的历史资料。 但是因为太过繁杂,总是会被忽视,就像这次,如果不是石磊的“提醒”,恐怕朱明忠还真不一定能想到从日本进口铜。 “正是,这日本自古多铜,且其国内爱用我中国之物,比如我江南的生丝、糖货等皆为日人所需,如果能开以航线,必可获得暴利,这郑家正是兴于对日贸易,所以,以下官看来,若是经略不妨以办铜为名,重开清河对日本贸易……” 这是第二次,朱明忠听说了清河对日本贸易,于是便好奇的问道。 “四石,你知道这清河过去有海船通往日本?” “经略,下官旧时与锦衣卫任职,自然知道一些,这清河旧时亦有海商,每年通海所得不下百万两,若是经略能重开海路,自然可获利颇多,通海所得自然可像郑氏一般贴补军务!” 郑成功为何能靠一地财力支撑数十年,靠的正是对外贸易的利润,只不过他并不是靠税收,而是直接插手其中,郑家的船队除了是军队之外,同样也是商船队,正是通过垄断大陆对日本的贸易,每年获利甚丰。 “四石,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且不说,咱们冒然插手对日贸易,不知会引起延平的什么反应,就是想要开辟航路,也要有人了解从清河至日本的航线不是?还有就是到达日本后,又如何展开商贸?这些都是问题!” 之所以会提到这些,是因为朱明忠知道,现在的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已经执行闭关锁国多年,只有长崎一港通商,尽管保持着与中国和荷兰的贸易,但是商船进入却需要获得许可,没有许可的船只,即便是进入长崎,也不能销售随船货物,更不能采购货物。 正因为了解其中的问题,所以一直有意开拓对日贸易的朱明忠,原本已经打定主意,在时机合适的时候,以“江淮经略使”的名义遣使前往日本,与其商讨贸易,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即便是获得了贸易资格,也受会到种种限制。将来,实在不行的话,那就来个“黑船来袭”,直接敲开日本的国门。 不过,这个念头也只能藏在心里,毕竟,现在日本是大明的“友邦”,甚至就连永历,也对其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借东洋兵,甚至就连自己的那位老师,也曾数次东渡日本求援。而且郑家也依赖日本贸易,在这种情况下,恐怕这边“黑船来袭”,那边郑成功就会怪罪下来。 “经略,虽说这清河海商遭清虏勾陷抄家甚多,可并不意味着没有漏网之鱼,若是经略有意恢复通海贸易,下官明日便遣人于清河附近走访,想来必定可以寻得些许曾经从事通海贸易之人,若其熟悉航线和日本事务,自然可为经略用!” 石磊的建议和吴品亚的建议相仿,只不过,相比于吴品亚的建议,石磊则是一个行动派,这也正是朱明忠欣赏他的原因,在大多数时候,他只需要稍微表现出来想法,石磊就会立即去执行。当然,这也是一个情报主管,必需具备的素质。 “嗯,这件事,四石,你尽量去办,但注意,不要惊吓到他们,毕竟,这些人对咱们有大用处……” 尽管从没有接触过这个时代的海商,但是朱明忠很清楚,在这个航海技术原始而落后的时代,敢于开辟海上航线的商人,其胆魄绝不是寻常人所能相比,相比于迫于生活而远赴海外的寻常百姓,海商才是大航海时代的真正开拓者,至于那些穷苦百姓,不过只是海商们开拓海外的“工具”,可在历史上,人们似乎只记住了前者,而直接忽视了后者的存在。似乎在他们看来,那些穷苦百姓平空就到了海外,下了南洋。 “下官明白!” 石磊点点头,然后又继续说道。 “还有一件事,下官原本想明日再向您秉报,这不,既然您来说,正好一并说了,就在两时辰前,从北边传来了消息!”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间,石磊已经借助漕帮于运河沿线的力量,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情报网,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情报,尤其是有关达素率领清军的情报。 “哦?达素那边又有什么动静?” 一听是北方的动静,朱明忠立即反问道。 “正是,这达素虽说已经命令大军转为陆路,可是行军的速度并不慢,按照现在的速度,最多20天左右,就能抵达徐州!” 二十天左右! 听着这个时间,朱明忠先是一愣,随后沉思片刻,然后随口笑道。 “该来的总要来的!他达素走了这么长时间,也算是对得起咱们了!” 可不是对得起嘛! 若不是达素的缓兵慢行,自己又怎么有时间训练新兵。若是他快马加鞭赶过来的时候,靠着那引起灶丁又怎么能挡得住他们? 既然来了,那便来了吧! 现在这部队训练的怎么样了? 能不能挡得住清军? “十万、十万……” 于心底喃喃着这个词,突然朱明忠又是一笑。 “还别说,还真不一定够咱们杀的!”
第073章 演兵 “杀!” 随着一阵宛若雷鸣般的怒吼在校场上响起,上千手持长柄斩马刀、身着重甲的兵卒猛然挥刀朝着前方劈砍。那三尺长斩马刀在空中划过一道银链。阳光下兵卒的重甲泛着片片明光。 重刃、重甲! 这便是忠义军的铁人军,这一万三千身着重甲的铁人军,无一人不是能力举五百斤、身高五尺六寸以上的壮卒,可以说汇集着忠义军全军的精华。尽管他们身上的重甲无法郑家铁人军相比,但是上千重甲铁人并肩齐步,宛如一堵铁墙般向前迈动时,在那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中,长柄斩马刀落下时,尽管明知道他们面前无人,只是空刀,但仍能想象出于敌阵之中撕杀时,斩马刀下敌军肢臂断裂的惨状,铁墙般移动的铁人震颤着人心,只令人觉得一阵热血沸腾。
现在进行的这场校阅,是一次检验,是为了检验这一段时间来到训练成果。 毕竟现在的忠义军中充斥着太多的新兵,尽管朱明忠按后世的方法用老兵训练新兵,带领新兵。可是仍然需要进行检验。只有如此,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实力。 即便是身处校场上,看着这支徐徐前进的重甲兵,朱明忠只觉得一阵激动,对于这支重甲军团,他可谓是赋予了厚望,就像数百年后的坦克一样,将会成为全军的中坚。 如果他们身上的铠甲能够更坚固一些,或许效果会更好,在这个时代的战场上,这些重甲步兵如果集中使用的话,可以发挥出类似于后世坦克的作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坦克。 “气势磅礴,锐不可当……” 注视着校场上的十数道铁墙,朱明忠于心底感叹之余,却多少总带着些许遗憾。 “只是这盔甲太过落后了……” 校场上的重甲步兵身上的盔甲皆是缴获自清虏的盔甲,要么是传统的铁片扎甲,要么是绵甲,这些盔甲不仅重量大,且防护能力一般,远比不上欧洲的板甲。尽管明知道板甲是冷兵器时代人类盔甲的巅峰,但朱明忠同样也很清楚,板甲的制作工艺复杂,尤其是关节等部位的连接需要精心的设计,在工匠们对板甲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自然很难制出让人满意的板甲。 就像日本尽管早在百年前就已经接触过欧洲的板甲,但是最终还是不得不仅仅只是借鉴板甲,制造出了简化的“南蛮甲”。工艺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如果现在能开通海贸的话,倒是可以考虑从欧洲买回几万套板甲,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再引进一些工匠……”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因为引入了水力锻锤等工具,使得板甲实际上价格并不贵,朱明忠记得曾看过一份资料,在十六世纪时英国政府仅只花了400多英镑,就从科隆订购了一千多套全身甲,在16世纪各国购买盔甲动辄便是数千套,而且价格极为低廉。相比之下,一副扎甲也需要十几两银子,两者在价格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是现在,那怕就是板甲再好,也只能想想。毕竟,中国距离欧洲太远,在17世纪从中国到欧洲往返需要近两年时间,若是等着从欧洲购买的板甲回国,不定这黄瓜菜都凉了。 “要不然从日本弄些‘南蛮甲’?” 这个念头当然只是一闪而过,毕竟朱明忠很清楚,日本人不过只是在一定程度借鉴了欧洲板甲,除了胸甲之外,主体还是日式的盔甲,性能非常一般,而且价格很高。 胸甲……突然朱明忠的脑海中回忆起于船上第一次见到郑灵时,她身上的那副胸甲。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089 首页 上一页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