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离开他的时候给他留了一件外衫。 如今赵嫣死了,他的皇叔撕这一阙衣摆扔给于小野带回京,想来是恨毒了他。 帝王的寝宫燃着一支红蜡,蜡烛沁下红泪,在风声中骤然熄灭。 无光无影的宫室看起来如同阎罗正殿,楚钰阴森可怖的面容隐匿在黑暗中。 赵长宁这一次真正死了。 赵长宁设计的最后一场局,用自己的命将所有人网罗在其中。 他用一把大火与先帝同归于尽,断了刘氏后人子孙后代的官路,将楚钰一生投掷在了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无尽地狱中。到最后赵长宁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母仇,他料定在他死后楚钰势必寻杨家的过错,折断杨家的根枝,所有伤他害他之人不得老天报应,他便自己执起屠刀。 他是赵长宁。 却也曾经是令天下人闻风丧胆的内阁首辅赵嫣。 而楚钰却在日久的相处中忘记了这件事。 苍鹰岂能囚困于高楼? 楚钰呵呵笑出了声,上气不接下气地咳嗽。 喉咙中涌出了血,血淌在了帕子上,朱旻盛起身就要点灯,楚钰挥手制止了花衣大监。 朱旻盛听到了楚钰嘶哑破碎的声音,“我虽高高在上,却什么都握不在手中。” 朱旻盛叹道,“陛下,人要知足。” 得了万倾天下,坐拥太平江山,天子尚且嗟叹命运不公,龙椅下的死人又何处申冤。 鱼和熊掌都想要,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朱旻盛在黑夜中看不清楚帝王的脸,却觉得落在自己身上的视线如刀子。 喉咙粘腻的血液被生生吞咽,王朝年轻的君主回顾自己的一生,父非贤父,母非生母,每一步走在万丈深渊,无人可信,无人可托,长久的孤寂一口口如同巨兽将他的七情六欲吞噬,他是先帝与太后一同置放在龙椅上的一柄利刃,时间久了他自己都分不清楚是人是鬼。 对赵长宁无论是爱恨怨憎皆是楚钰生而为人的一部分。 彼时他还能感受到生命鲜活的气息。 如今这一切随着一场大火化为乌有。 楚钰置身锦绣堆中,却如同置身坟墓。 这座巍峨的皇城埋葬了他的祖先,埋葬了他的父亲,埋葬了他的两位母亲,也终将埋葬他自己。 楚钰站了起来。 他的声音如同在幽冥跃动的鬼火。 “点灯吧,天亮了。” 天亮了,这座皇城即将响起许多人的丧钟。 他们的丧钟随着赵嫣的死将一同掩埋青史,被后人猜测与考究。 永历八年的冬春之交,皇陵大火一月后朝野上下传出佞臣赵嫣伏诛的消息。 为何伏诛何地伏诛语焉不详。 没有了辅政老臣们的推波助澜,不明真相的其余官员虽有疑惑却不敢微词,此后民声渐平,流言渐定,时局渐稳。 天子肃清朝政,悄无声息地开始斩断杨家的爪牙。凡涉及杨家的四品以下官员悉数出事,有人被满门抄斩,有人锒铛入狱,杨太傅手中的权力在日渐抽丝中盘剥殆尽。杨廷似乎早已预料到了这一天,平静地看着自己的党羽被切割干净,看着杨家的势力被其余辅政大臣分割。他知道这是皇帝在为赵嫣复仇,又或者皇帝本人已经厌倦了长久受人桎梏的生涯。 在漫长的四年之后,杨家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结局。 史书记载,永历十二年冬,三朝帝师被以僭越君主,忤逆不敬,染指库银等等数十罪名下了牢狱。 天子仁慈并未牵累家人。 杨廷自缢家中书房,未留只言片语。 杨廷本是辅政老臣之中的主心骨,杨家大厦将倾,数名辅政老臣被敲山震虎,瞬间如同一盘散沙。 皇帝登临权力的巅峰,广纳后宫,广开言路,民间声威日盛,而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撩开那一袭华丽的龙袍,露出的却是瘦骨嶙峋的手臂与如同死灰般的面容。 赵嫣杀了真正的楚钰。 将楚钰的尸体变成了龙椅上维护盛世太平的傀儡。 帝王不幸则苍生幸。
第二百三十三章 后世出了一位十分著名的史学家高远之。 对于史学家而言,永历八年的皇陵大火谜团重重。 圣祖皇帝尸体毁于一旦暂且不论,什么人下的手史书含糊带过,当夜究竟发生了什么只能从民间传闻中窥视一角做不得证。 远在西北的西北王为何大军压境后人不得而知,皇陵大火之后西北边境黑甲悉数撤军。 此后大楚盛世太平,绵延数代帝王,无一人能出成祖左右。 集权在成祖手中达到了顶峰,成祖身负寒疾,终年不人不鬼,却足足活了六十余岁,受了四十多年寒毒发作之苦。 成祖一生育有四子,两任皇后薨逝之后后位始终空悬,传言这位励精图治的帝王年轻时候喜好男风,不肯立后也在情理之中。 成祖晚年四子与二子发动宫变,太子在这场宫变中被杀,三子体弱多病,受到惊吓不日病亡,一时间江山后继无人,不得已立西北王之子楚昭为储君,此举有意图与西北王交好之意,更多的考量是无论皇储立谁都镇不住西北王,难保成祖病逝之后江山再度动荡,若是立西北王之子则西北大片领土必定真心归顺。 成祖临去前烧毁所有的起居注自云,“皇嗣必起征伐,江山后继无人,果应了当年的誓!”之后口吐鲜血而亡。 楚昭帝登基后大楚结束了西北与中原长期对峙剑拔弩张的局面。 西北与中原自此商贾往来,贸易不绝。 值得一提的是西北王一生未育亲子,昭帝本是西北王近将赵茗所出后交由西北王亲自抚养,而这赵茗是永历年间内阁首辅赵嫣亲弟。 昭帝能顺利登基除了成祖的大力扶持,还有昭帝身后百万雄狮。当年的赵嫣还有一位崔姓兄弟,此人名唤崔嘉,为人目光短浅睚眦必报,永历十年卷入贪污大案被贬。 后来成祖仁慈侥幸留了一条性命,在惠州老家伴老父老母远离朝堂,昭帝登基之后还曾认过亲,却被宫中禁卫乱棍驱赶。 纵观成祖一生,这不知何来的寒疾在皇陵大火之后发作越发频繁,从数月发作一次到几日发作一次,发作之时痛不欲生,如在滚烫油锅中煎熬。 可见因皇陵起火受了极大的打击,而成祖与圣祖据说关系浅显,成祖当真会因为并不疼爱他的父亲棺椁被烧而痛苦如斯? 还有一疑点事关刘燕卿。 这位刘大人的生平纵观青史亦十分传奇。史书记载刘燕卿出身寒门,原是皇帝安插于内阁的一枚棋子,扳倒赵家后立大功提至刑部,后被贬岭南,因治水得力再度回京被启用,就在旁人以为他前途无量的时候被贬为庶人,子孙后代均不能入仕,此后踪迹全无。 刘燕卿二起二落,史书未记因由,留下“为人自傲,颇有大才”八字评价。而刘燕卿第二次被发落正是在永历八年皇陵大火前后。 没有人知道成祖为何处处留着刘燕卿这前朝皇室后人的性命,只能用成祖惜才来勉强解释。 无论是西北王撤兵还是刘燕卿被贬为庶人,又或者是成祖皇帝的寒疾,这所有的一切似乎缺失了能将之串联而起的关键一环,这一环看似永远无法套上。 当年皇陵大火后不日朝廷宣布佞臣赵嫣已经伏诛的消息。 佞臣赵嫣已死,百姓无一不欢欣沸腾。 而百姓却不知道,关于赵嫣在史书上的记载在永历三年“贬入刘府,不日病逝”八字之后便戛然而止。 因为他的死而复生在永历八年搅动起的腥风血雨在史书只字未提。像是被有心人刻意抹平痕迹。 史书掩盖了真相,百年之后只有野史还能窥见过去一二也。 民间野史绘声绘色地传着永历八年佞臣赵嫣在刘燕卿的帮助下死而复生一事,却因为加入过多话本与传奇的色彩并不被后世史学家接纳。 高远之是正统学派,自然也不肯信。 永历年间记载史书的人有两位,一位名字叫程沐,程姓史官在皇陵大火之后辞官回乡,程家自此一蹶不振,另外一位史官是在程沐辞官以后顶替程沐之人,而这顶替程沐的史官正是高远之的先祖,高家风光至今。 此时高远之还不知道,正是他的先祖高杨秉承圣意,抹杀了这皇陵大火中关键的一环。 这关键的一环正是赵嫣。 他很快就要知道了。 高远之跋山涉水在一乡野之间寻到了正在插秧的程家后人。 程家后人道程沐在辞官回乡的路上感染风寒,后来不久病逝于草堂。程沐出身史官世家,一身清风正骨,当时也还年轻,缘何心冷,缘何辞官?这风寒又是天灾还是人祸? 程家后人并没有回答高远之的疑问。 而是将一个从程沐手中流传下来的锦盒交到高远之手中。 锦盒上锁,布满尘垢,程氏后人从未打开过。 他们的先祖去世时候交代,“若有朝一日有一位史官肯跋山涉水来寻,便将这锦盒交到他手中,他必不辱使命。若无人来寻,便一直锁着吧。” 高远之打开了锦盒。 锦盒中尘封的书稿终于得见天日。 书稿扉页是一行小楷。 “我辞官回乡之后重疾缠身,病入膏肓,想必此乃陛下之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今我已无力再为真相奔波,故将当年种种锁于锦盒之中传给后人,史官高杨受陛下旨意作假史流传于世,实违史学风骨,若这一本著书不能见天日,我在地下尚不能安宁。此书等一有缘人亲启。” 此时距离永历八年已过了整整三百六十余年。
第二百三十四章 史书并未提过于小野此人。 于小野是皇陵大火之后唯一一位未受牵连的守陵士兵。 于小野带血衣回京后被例行犒赏,于小野拒绝犒赏后请辞,宣帝允。 于小野永远不会忘记他与赵茗同去时看到的这一幕。 彼时他二人下了潼关往北的船只,距离京城千里之遥,绕过前方的雪山便是西北界碑所在之地,一路沿着楚钦留下的暗迹寻至山下一处别庄,于小野从赵茗口中得知别庄的主人正是曾经战死沙场的宁轲妻儿。 宁轲埋骨京城之后他的妻儿不远千里来到了这边境之地,每日遥望远处的雪山便仿佛能看到过去宁轲雄姿英发的模样。 宁轲灵柩回京的时候于小野曾隔着人群远远送行过。 一个孱弱的女人牵着怀中的稚童沿路追着棺椁,此情此景实在悲切之极。 来这雪山山脚下的都是伤心人。 于小野跟着赵茗入了别庄。 庄内有医者与仆役进进出出。 赵茗握紧刀柄,呼吸急促。 他二人绕过长廊停在了一扇紧闭的轩门前,隔着窗扉能闻到苦涩的汤药味道。 赵茗猛地推开了门。 于小野跟着赵茗入内上下打量,但见榻上有一病公子不住咳嗽,神志昏沉。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09 首页 上一页 10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