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科举何其艰难,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高考还难。 便是他努力学习能考上,那得到何年马月去,只怕到那时美人早已嫁人了。 陆川只好强迫自己把人忘了。 大安朝的造纸技术比前朝时提升了不少,导致纸张价格下降,兼之前朝时已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平民读书的成本大大降低。 特别是京城这种地方,读书的人多如牛毛。 很多人来京会试,考不上进士就干脆在京城住下。但京中花销颇大,这些举人们为了谋生计,便会写话本小说来糊口。 所以京城的话本小说尤为发达,荣斋先生在茶馆说的书,就是他向一位书生定的稿子。待荣斋先生说完,反响不错的,还可以跟书局签约出书,赚取稿费。 京城中会写话本小说的书生,日子过得还是很滋润的。 陆川休息时,除了练字就是琢磨怎么写小说赚钱。 陆川在现代虽然学的是理科,但他看过的小说无数,精通各种套路。 他发现现在京城的话本小说市场,内容同质化严重。畅销的都是些讲才子佳人的故事,这类话本小说,男人女人哥儿都爱看,受众极广。 陆川正在写的小说,也是有关才子佳人的,不过比现在市面上的书要复杂一些。 涉及两代人的恩怨,各种狗血洒起来,你追我逃、欲拒还迎、误会错过……等等。 包管让这些没受过狗血冲击的古代人大吃一惊,欲罢不能。 陆川写写改改十几天,终于憋出了两万字,就打算找书局自荐。 去书局之前,他把书稿给荣斋先生看了。在茶馆工作也有一段时间,陆川跟荣斋先生也算有了点交情,虽然是吃出来的交情。 荣斋先生皱着眉头一边看手稿,一边捋着胡子。陆川坐在他对面,忐忑地等荣斋先生的评价。 其实按陆川作为读者的眼光,自己写出来的这点剧情,说不上好看,也就比现在的话本小说更加新奇有意思些。 荣斋先生放下手稿,盯着陆川看了好一会儿,直把陆川盯得不自在。 陆川咳了一声:“荣斋先生,可是有什么问题吗?” 荣斋先生这才收回视线,惋惜地说道:“这故事很有新意,与现在世面上的话本小说完全不一样。”说到这他顿了一下,片刻后才说:“就是这文笔剧情,狗屁不通,一塌糊涂。” 听到这个评语,陆川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他果然是个文科学渣,只会看小说,不会写小说。 笑死,他之前还想靠写话本小说发家致富,经济独立,享受咸鱼人生。 果然,学渣就是学渣。 陆川自嘲地摇了摇头。 荣斋先生话锋一转:“不过,你这话本小说不适合拿去书局出版,倒很适合说书。” 陆川眼睛一亮,峰回路转啊。 “你这故事内核,我拿回去润色一下,倒是可以拿去说书。” 说书除了说书人自己编的,大多是把别人写的话本子,编辑修改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陆川问道:“也就是说我写的这故事还有用?” 荣斋先生点头:“对,我愿意花十两银子买你这故事内容,只是要把内容改编扩充。” 陆川咳了一声强装淡定,本来还觉得自己没有吃这碗饭的天赋,没想到还可以卖故事梗概。 虽然不像其他书生写稿出书一般赚钱,但能赚到一点他就很开心了。 在古代赚钱果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其实陆川也不是没有想过做生意,但在这个时代做生意,除了要有初始资金外,还得要有人脉有靠山。 以前看小说,人家穿越者不是做吃的赚钱,就是做肥皂玻璃等用品赚钱,陆川倒是知道一些食谱和制造肥皂玻璃的技术。 可现实是,大安朝的饮食空前发达,路边小摊做得比他在现代大饭店吃的还好吃,更别说一些大酒楼了。而且现在已经有肥皂了,陆川现在洗衣服用的就是城里买来的肥皂。即便是玻璃制品,现在也是多种多样。 所以陆川想来想去,也就写小说能挣点钱。但他文笔不好,能卖故事梗概也不错。 陆川写了两份契约,分别与荣斋先生签字摁手印,一式两份。 陆川掂了掂着手中的十两银子,还算是满意,差不多抵他两个月的工钱了。 * 谢明自从知道陆川这个人之后,便派人把他仔仔细细都查了一遍,除了身体差点,各方面都很好。 学识过人,年纪轻轻就考上了秀才,相貌俊秀气质温润,今年才十八岁,跟宁哥儿年纪一样,比那连英杰年轻了好几岁。 谢明越查越满意,便找了个机会,跟他爹娘大嫂说了。 一家人聚在正院里,除了谢宁和谢瑾没来。谢瑾太小了,不适合掺和这种事;谢宁是当事人,还是定下来再让他知道比较好。 谢母正拿着谢明查来的资料在看。谢明还找人画了陆川的画像,此时永宁侯一把将画像拍到桌子上。 永宁侯苦恼地说:“我就想不明白了,宁哥儿怎么就偏偏喜欢这种小白脸,我军中那么多大好儿郎,他愣是没看上眼。” 如果宁哥儿喜欢武将,他们也就不用为了他的婚事那么发愁了。 谢母没搭理他,把资料全看完了,才抬头瞥了他一眼:“咱宁哥儿喜欢,他喜欢最重要。” 大儿媳张氏接过谢母手中的资料,说道:“我瞧着这人挺好的,既长得俊俏又有学识,不如先让宁哥儿去见见?我们说得再好也没用,还得宁哥儿满意才成。”
第11章 巨浪 谢母眉眼微皱:“若是宁哥儿看上那陆川,陆川没看上他怎么办?岂不是会让宁哥儿更伤心?” 宁哥儿本就因为那个连英杰低沉了好几个月,若是再被拒了,不知道他会如何难过。 相看人这事还只是他们几人知道,也不能先找陆川说,怕坏了宁哥儿的名声。 永宁侯瞪圆了眼睛:“我看谁敢?!!我家宁哥儿这么好,谁不喜欢啊?!!” 谢母简直没眼看,也就他这个当爹的,看自家哥儿什么都好,虽然她也觉得宁哥儿很好,但也不至于像永宁侯这般盲目。 宁哥儿整天舞刀弄枪的,既不会刺绣,也不懂诗词歌赋,没有一丝大家哥儿的模样。唯一出挑的就是相貌,可这相貌太艳丽了,不符合大众对当家主母的期待。 谢明也跟他爹一样:“就是,敢瞧不上我们宁哥儿,看我不让他尝尝我的厉害!” 大儿媳张氏说:“二弟可别激动,还没到这一步呢!现下还是先让宁哥儿去看看吧。” 几人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谢母拍板,让谢明带宁哥儿去茶馆听说书,顺便瞧一瞧那个陆川。 之后永宁侯有些公务要去处理,谢明要去跟宁哥儿说明天带他出门的事,屋子里只剩谢母和大儿媳两人。 谢母叹了一口气:“也怪我,不然如今宁哥儿的婚事也不会如此艰难。” 张氏劝慰道:“这也不是母亲的错,说到底还是我欠了宁哥儿的。” 谢母拍拍张氏的手,苦笑道:“与你无关,我是宁哥儿的母亲,没有照顾好他是我的责任。” 张氏知道无法劝解婆婆的心结,还是得宁哥儿以后过得好,她才会彻底放下。 当年谢家刚刚从北疆到京城,永宁侯忙着交接;谢博在边疆立了功,被特许进北大营,每月才休沐两天;谢明年纪尚小,被送进了武学读书。 张氏在回京途中,身体不适,请了大夫才发现怀了孕。当时谢博已与张氏成亲好几年了,肚子没有一点动静,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因为赶路,到京中时,到底是动了胎气,需要静养。谢母一个人既要打理宅院,又要照顾儿媳,就忙不上关心宁哥儿了。 但孩子需要朋友,需要社交,需要读书。 谢母的娘家就在京城,当年嫁给永宁侯没多久,便随永宁侯驻守北疆,多年不曾回家。 柳家是书香世家,家中子弟虽然没出多大的官,但家学渊源,家中设有族学。 族学中还有女学,家族中或者亲戚朋友的女儿哥儿都可以送来,谢母便把宁哥儿送到娘家的女学中读书。 就是这一送,送出问题来了。 谢母出嫁前,与娘家嫂子李氏不是很对付,不过她很快就出嫁了,也没产生多大矛盾。 当年的永宁侯还是个小将,没有柳家势大。没想到过了二十多年,当年的小将成了侯爷,品级比他们柳家所有在朝当官的爷们都高,谢母还被封二品诰命夫人。 李氏不是一个心眼多大的人,面对谢母这个曾经不是很对付的人,诰命比她还高,她还只是个五品宜人。心里恨得牙痒痒,却还要笑脸相迎。 谢母出嫁二十多年,早已忘记了当初的龃龉,哪里想到娘家大嫂如此小心眼。 宁哥儿在边疆长到七岁,没正经读过书,而且边疆民风彪悍,女子哥儿个个都彪悍,跟京中格格不入。 李氏的女儿也在族学中读书,便处处贬低宁哥儿,粗俗、无礼、没规矩这样的字眼时时刻刻烙在他身上。 当时的宁哥儿还只是一个七岁小孩,哪里懂得这些,心智还没强大到能无视这些言语。 宁哥儿就这样从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孩子,变得沉默寡言。 当时张氏已经生了谢瑾,谢母又忙着照顾小孙子,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年多。 还是从武学休沐回来的谢明发现了不对劲,几番追问之下,宁哥儿才说出了实情。 结果就是宁哥儿被接回了家,谢母与娘家决裂,不相往来。 谢家人对宁哥儿都很愧疚,都认为是自己疏忽,才会让宁哥儿遭受这些这么久。 谢母还让人从北疆把宁哥儿以前的玩伴找来,就是白玉和荷花,在一家人的宠溺之下,宁哥儿恢复了几分从前的样子。 就是不愿再学规矩,不学一切大家女子哥儿该学的东西,只爱舞刀弄枪。 若是他喜欢舞刀弄枪还好,这样找个武将出身的男子结亲,还比较简单。 偏偏经过此事,他把自己锻炼得身手不凡,找的对象却要那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读书人。 家里人实在想不明白他是怎么想的,但既然宁哥儿喜欢,尽力满足便是了。 所以才有了谢宁跟连英杰的婚事。 * 今天谢明休沐,他正立在谢宁的院子里,盯着树干的蚂蚁数。 半晌,谢明转过身,对立在旁边的白玉道:“去瞧瞧宁哥儿好了吗。” 他已经等了好久了。 他昨晚跟宁哥儿说,要带他去茶馆听说书后,宁哥儿本来是要拒绝的,虽然没留下什么心理阴影,但还是怕了麻烦找上门的感觉。 谢明就打包票说:“有二哥在,不会有人敢在你面前出言不逊。哪怕不给二哥面子,也要给爹面子。”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82 首页 上一页 1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