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裕的农业水平在短短几年里提升了许多,而对一个传统的农耕强国来说,农业水平的广泛提升,几乎可以等比例转化为国力的提升。 占城进贡的占城稻是已经经过上百年选育的优良品种,五月份种下,到八月末时,绝大部分南方种植区域的稻子便成熟了,照这个时间推算,很多地方种占城稻完全可以做到一年两熟,乃至一年三熟。 而祝经诚在秋华年的提点吩咐下找回来的红薯,更是逆天般的存在,不但亩产高达两千斤,一锄头下去就是一大串,还不需要良田,随便找块犄角旮旯的地方种下就能生长。 这两样作物与大裕高超的农业技术结合之后,如同一阵惊天动地的晴日巨雷,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炸开数不清的花来。 秋华年翻过税收,去看那些各个试种地统计上来的农家百姓过冬前家里的余粮数目。 每户人家都有平均下来后每个成人不少于九十斤的主粮,条件好一些的人家会多留一些白米白面,条件差的则把精米细面全部换成了玉米、红薯等更便宜划算的主食。 无论如何,九十斤的主粮已经够一个人吃饱半年,撑到下一波成熟快的粮食收获,或者天气回暖后找到别的糊口的法子。 秋华年回忆起自己刚穿越来这个世界时,家里只有一间破草房,房子窗户漏风,地面全是坑洼,库房里只有几斗粮食,孩子们饿的皮包骨头,几个月沾不到一点荤腥。 如果把当时的杜家挪到现在,哪怕家里依旧只有孤儿寡母,只有三亩薄田,他们也能通过劳动吃饱穿暖了。 他的努力,他做的一切,在让这个世界上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好。秋华年心里闪过这个认知,唇角浮现出笑意。 当然他明白,这一切不是靠他一人做到的,杜云瑟全力搭建的新政体系、从元化到昭新两任帝王不打折扣的支持同样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无数人默默奉献,辛勤奋斗,共同构筑了如今华夏遍地谷满仓丰,家家柜有余粮的盛景。 秋华年心里高兴,回忆起当年的事情时,顺带馋起了村里的美食。 那时候他们手头拮据紧张,远大前程才刚刚开了个头,一分一文钱都要精打细算,赚到钱隔几日称一斤肉回来,浓到实质的喜悦就在草房内外充盈。 当时他们最常吃的肉是“腌肉”,买一斤带肥肉的猪肉回来后切成片,加葱姜去腥炒出油脂来,用小火一直煨着,直到肉里的脂肪全部熬出来,变得干脆有嚼劲,清亮的猪油在锅里荡漾,再把它们连肉带油一起储存进陶罐里。 每次做饭时,用干净的木勺挖一大勺凝固的猪油加肉出来,混合时蔬一起炒,就是一道美味的有荤腥的大菜。 秋华年越回忆越被勾起馋虫,心里像有几只奶霜在一起用毛茸茸的爪子挠痒痒,突然就很想在这个寒冷的天气里吃一口热腾腾的充满锅气的咸香十足的腌肉。 他看向暖阁里的西洋钟,这个钟是新买的,原本那个更小巧精致的,被秋华年捐给了天津府新学,作为教具使用。 新学目前开设了基础的机械课程,由擅长此道的丙八担任先生,丙七性格不如丙八活泼外向,不太喜欢给孩子们教书,主要精力仍放在造船司上。 西洋钟的时间指向中午十一点,厨房应该已经在准备午饭了,这个时候过去还来得及。 秋华年把桌上的东西规整好,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正眯着眼睛舒坦打盹的奶霜猝不及防吓了一跳,喵呜一声,一大团猫影轻巧地从软垫上跳下去。 秋华年笑着把奶霜拦腰抱起来,五岁大的狮子猫沉甸甸的,分量十足。 “跟我一起出去走走吧,再这么懒下去,骨头都要烂了。”一早上审查了近十日所有秋记六陈铺子的账目,看过了天津府新学第一次考试成绩,翻阅了占城稻和红薯试种情况的秋华年如是说。 有奶霜做自发热无污染天然手炉,秋华年怀里暖乎乎地一路来到厨房,闻着让人浑身毛孔都舒畅起来的饭香,在鱼大娘、银川等人惊讶的目光中要了一块上好的五花三层猪肉。 杜云瑟有事和秋华年说,从前面提前回来,没有在正房看见人,一问才知道自家夫郎正在厨房大展身手。 看下人们的表情,一个比一个震惊,但说又不敢说,劝又不敢劝,只好自个怀疑人生。 当初他们一家还在杜家村时,每日的饭都是秋华年亲手做的,有时候田里忙,中午来不及回家,就在早上多做一些方便储存携带的食物带到田头吃。 秋华年做菜的手艺极好,在村里独树一帜,每次都能引来其他人的艳羡,杜云瑟很喜欢那种感觉。 后来为了到书院读书,他们举家搬到了府城,秋华年有了新的事情忙,做饭的事便交给了旁人,但秋华年还是会经常教金婆子做一些新奇的美食,有时也会自己动手。 再后来到了京城,杜云瑟高中状元步入官场,秋华年的生意越铺越大,还要忙庄子上的棉花、甜菜与果树苗,时间越来越紧张,再也没有亲自去厨房做过饭。 难怪这批后来从京城采买以及天津府官邸自带的下人会有如此反应。 杜云瑟轻笑,索性脱下身上的官袍外衣,换了件半新不旧的衣裳,自己去厨房寻人。 他到厨房时,秋华年刚把肥美的五花肉熬出一层油脂,肉片在滚烫的油水中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渐渐染上焦褐色,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杜云瑟进来后,其他人自觉退下,厨房里只剩下他们二人。 秋华年看见杜云瑟挑了下眉,用长筷子夹出一片油脂熬得差不多的腌肉,“啊,张嘴。” 杜云瑟顺从地张开嘴巴,接受投喂。 “怎么样?” “许久未吃过了,华哥儿的手艺还是像过去一样好。” 秋华年给自己也夹了一片,小口吹了几下送入嘴里。 “是吧,我就记得它好吃,多做一些装进坛子里,回头九九和春生从学校回家休息时给他们也尝尝。” 说到春生,秋华年没忍住笑起来,“春生开学之前还说自己要留在学府和朋友们一起生活,半个月回来一趟就够了,现在却连五日一次的休沐都嫌少呢。” 春生开学前后的变化很经典,从古至今许多学生都是这样,放假想学校,上学想回家。不过他转变得这么极端,除了想家之外,还有别的原因。 “原若也算是我们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了,我之前只觉得他文静秀气,看起来温吞,实则很聪明也很有主意,实在没想到他竟是个小哥儿。” 天津府新学开学后不久,学子们正式入驻校舍之前,原葭正式向秋华年揭开了他们姐弟二人维护了十二年的秘密。 原若的父亲在他尚未出生时便去世了,母亲又在生他时难产而亡。为了保住父亲的遗产,避免银钱被叔伯们全部搜刮走,姐姐原葭隐瞒了刚出生的孩子的真实性别,一直对外谎称他是男子。 这个谎言一撒就是许多年,开始时原葭怕叔伯发现真相随意摆布他们姐弟,后来原葭又觉得男子的身份更自由,不希望弟弟遭人非议,所以一直没有说出真相。 直到天津府新学创立,原葭看到了女子与哥儿不再受到莫名的束缚,仿佛天生就低人一等的希望,才在和原若商量之后,决定把他对外的性别改回来。 两家人相识已久,交情匪浅,秋华年等人听了原家姐弟的故事,都既感慨又替曾经的他们心酸。 只有和原若青梅竹马长大的春生闹起了别扭,这些日子对原若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气他隐瞒自己。 平日里两人只要有空闲,见了面几乎一直黏在一处,但现在原若给春生说十句话,春生竟一句都不回,自顾自地生着气。 秋华年和九九有心说春生几句,反而是原若拒绝了大人的帮忙,想要自己解决他和春生之间的问题。 “我听说春生到现在还是在躲着原若走,算了,孩子们的事让他们自己慢慢来吧,多经历一些事就长大了。” 秋华年搅动着大铁锅里的腌肉,指挥杜云瑟帮忙把另一个灶台上高温蒸过杀了菌的坛子取过来。 “对了,你今天回来得早,是不是有什么事?” 杜云瑟撩起衣袖,用厚布垫手把大蒸屉里的坛子搬过来,自然地给秋华年打着下手。 “南洋传来最新战报,安南大捷,吴深已率大军攻破安南首都,擒获了安南王室。”
第243章 天意侯 这确实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秋华年眼睛一亮,“生擒住安南国王了吗?” 杜云瑟摇头,“我朝大军进攻安南王都之际,安南国王想携带宠姬弃城逃跑,事情败露后,安南军队自行大乱,国王已丧生于乱军之中。” 秋华年听了安南国王的离谱操作,忍不住咋舌。一国之君在敌人兵临城下时悄悄带宠姬出逃,最后被反噬而死,实在怨不得别的。 “这下安南要怎么办?是扶持听话的国王,还是直接设立都护府?” 原本吴深率军从西南边境进攻安南,是为了与从海上发兵的太平侯形成合力,帮助占城夺回被安南占领的失地。 不料大裕军队的强度和吴深的战力对安南来说过于降维打击,只花了短短几个月,竟把安南王都都攻破了。 “看过战报的大臣们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设立安南都护府,将安南变为大裕的藩属国,派官员过去与安南国王共同治理安南。” 这个方案有些激进,不过秋华年觉得有可行性。安南过去就屡次骚扰大裕边境城镇,欺压南洋小国,南洋地理位置重要,大裕想发展航海事业,必须先把它收拾服了,否则迟早会因此遭受损失。 “还有一种呢?” 杜云瑟说,“废除安南王室,将安南并入大裕国土,重新划分州府县,完全由大裕治理。” “……”秋华年一时无言。 不是,怎么第二个还要更激进,原来第一个方案才是保守派? “陛下是什么想法?” “自然是想选第二种。”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是每一位有雄心壮志的帝王都无法拒绝的功绩。 新开辟一大片国土所需的人力和物力难以估量,后续的治安和管理更是难上加难,但现在的裕朝有足够的实力不虚这些问题。 “史籍有载,安南在千年前曾是华夏之地,如今让它重新为我朝天子所统御,是在收复失地,于情于法皆有迹可循。” 秋华年一时不知该怎么评价这正气凛然的理由,“这是云瑟你说的?” “这是新任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黄铉的原言。” 秋华年张了下嘴,哭笑不得。 黄铉此人能力出众,本事不小,是昭新帝登基后亲手提拔的阁老。秋华年与他不熟,只知道黄铉的政见一直非常稳重保守,经常会对杜云瑟和秋华年的一些创新措施提出异议。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95 首页 上一页 29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