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能给张清菡加重一些筹码。 太子殿下听了这话,若有所思。 不过后来温润听说,太子殿下没有要侍寝的宫女,只要了辟火图,嗯,那什么图的文明说法。 随后就是各种春耕的准备。 皇上也很重视春耕,亲自过问耕藉礼的事情,内务府那边不愧是宫廷后勤部,这么忙的时候,人家都安排的井井有条。 等到清明的时候,皇上宣召了张家的内眷,也就是张寅的夫人以及女儿张清菡,一起祭拜了大行皇后……也就是太子殿下的生母。 众人就知道,这是提前演练了一遍,因为等太子妃入宫之后,就要单独祭拜了。 过了清明,就开始清理农具,准备春耕了。 温润趁此机会,带着太子殿下他们一群学生,没少在京城里体验生活,太子殿下他们成长的很快,而且他们这群伴读,也有人定亲了。 打算太子殿下举办婚礼,迎娶太子妃之后,他们就纷纷办喜事,温润捂着荷包看着一群学生:“都要办喜事啊?” “是啊先生!” “先生别忘了给红包呦!” “对对对!还要随礼哦!” 温润一翻白眼儿:“一群臭小子,我的银子呀!” 嘴上这么说,可回去还是翻箱倒柜的找礼物:“都是一群学生,一群臭小子,等我老了敢不孝顺我,我就收拾死他们。” 看着温润一边嘀嘀咕咕,一边搜罗好东西,王珺在旁边看得好笑,明明是要给学生们预备好礼物,还在嘴上嫌弃的够呛,这人的脾气,怎么这么可爱? 很快就春耕了,温润跟王珺去参加了耕藉礼,发现张寅也在,他现在被封为承恩侯,等到太子殿下登基之后,会晋升为承恩公。 等到他没了,他大儿子会继承爵位,不过那个时候,就再次成为承恩公了。 三代之后,爵位就降无可降,成为平民门户,除非他们家有别的功劳,保住爵位。 耕藉礼之后,太子殿下的婚礼就进入了倒计时,温润给东宫停了课,每日带着太子殿下在京城里当街溜子,给他排泄压力:“看看市井百姓的生活,你会觉得你那点儿纠结,也没什么,虽然做不到一生一世一双人,但是你可以对她好呀?尽量少纳女人吧,也少点麻烦。” 太子殿下看着远处,一对夫妻开设的麻辣面小摊儿,丈夫怕别人沾妻子便宜,哪怕他的妻子,容貌只是普通,最多算是清秀而已,他也会护着,故而他自己收钱,给人端面,妻子只管切面条,下锅煮,并且他们的孩子,一个十岁的男孩儿在烧火,一家三口辛辛苦苦的赚钱,生活平淡,平庸,可是却幸福:“先生,我会想明白的,这些日子,麻烦先生陪同了。” 温润坏笑了一下:“理解,你这个啊,叫婚前恐惧症。” 太子殿下一下子笑了:“这名字可真是直白,但是先生,你有婚前恐惧症吗?” 温润摸了摸鼻子:“你先生我当时,昏昏沉沉的差点没缓过来,等到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在马车上了,那个时候道路状况可不好,走了三天才到莲花坳,老王家穷的都快揭不开锅了……。” 说起那个时候,温润回忆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那个时候他也是两眼一抹黑,初来乍到,啥都不会。 三个孩子也是瘦小虚弱,要是他不养着,估计也活不成。 聊了几次这样的话题,太子殿下不再焦虑,不过还是给未婚妻送了一套他亲自在银楼里挑选的首饰,一对儿黄鹂鸟儿造型的发簪。 那对翅膀是可以煽动的,非常的精致。 且黄鹂是多子的鸟儿,皇上知道了,也只是付之一笑:“小儿女的情啊,来得快。” “总比没有情的好。”温润笑着道:“您啊,就等着喝儿媳妇茶吧。” 皇上高兴地不得了,心情大好,这身体情况也不错,等到太子大婚的时候,温润只知道很盛大,王珺带着自己的人全体出动,整个内城都戒严了。 太子大婚非常的繁琐,尤其是参加婚宴的客人,甚至还有外国使臣。 由皇亲国戚们,根据与皇帝的血缘关系,来安排接待什么样的客人。 宫廷准备工作主要是由太子服装、宫廷厅堂布置、太子佩戴的吉祥物、宫廷成员的职责以及相关仪式的安排。 太子的服装按照宫廷的规定,由服装和装饰组成。 由婴儿围裙、武士袍、宫服、铠甲以及帝王象征的龙锦、凤锦组成。 在服装的准备工作中,宫廷的手工艺人将传统的服装分割,并以烫金、缝纫、绣花、织锦、烫锦等手工艺精心制作……。 太子是不可能去迎亲的,只能站在宫门口迎接新娘,不过皇帝特许,太子妃的鸾驾,从午门那里进。 温润还挺吃惊:“这么正儿八经的吗?” “这是皇上对太子妃的看重之意。”刘老妖凑了过来:“车架进了门,就是我们负责了。” 午门是皇宫的正门,俗称五凤楼。 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它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太子妃虽然是儿媳妇,却得到了皇后该有的待遇。 这是让太子妃不留遗憾呐。 不然以后当了皇后,成亲的时候,没从正门入宫,多遗憾啊。 这下子,没有遗憾了,且这种待遇,只有正室才有,以后不管是贵妃,还是皇贵妃都没这个待遇,就算是继后,估计也没这个待遇。 婚礼是在下午进行的,黄昏的时候礼成。 东宫摆宴,太和殿那里也摆宴,这是成婚的礼节,太和殿比较合适。 后宫是两位贵妃联手主持的喜宴,温润身为先生,特意带了东西去了东宫。 太子妃他认识,太子更是他的学生,他给两个人,一人一个红包:“这里的钱,是作为先生,作为叔叔,给你们的红包,成家了,就该有点家底,以后好好过日子。” “谢谢先生!”太子殿下很轻松的就接了红包。 作为新妇的太子妃张清菡,就有点不好意思了:“温叔叔,这……。” “收着吧。”太子殿下替她接了,并且塞了红包到她的衣袖里:“长者赐,不敢辞。” 看到太子殿下能轻易的动张清菡的袖子,而张清菡也没生气,温润就知道他们俩是有感情基础了,这样最好。 等到夜深人静,王珺过来东宫接温润回去,俩人站在大红色的东宫门口,颇有些唏嘘,尤其是温润:“当年那个小不点儿都成亲了。” 王珺拉着他往外走,小豪他们跟在身后,前头有俩宫女提灯照路。 “当年他才六岁,我也不能保证,大帅能成事儿,我信不过旁人,唯有你值得托付。”王珺香气当年的事情,就有些感慨:“没想到,事情会成这样。” 俩人几乎是手拉着手走出宫门的,一路都在聊天儿,内容还挺多样化。 等到走出宫门,俩人也没上车,而是就这么溜溜达达的往回走,偶尔回头看一眼宫门,那宫门上的大红花,在灯火的照耀下,是那么的喜庆。 俩人走在还有一些喜气残留的大街上,灯光拉长了他们的身影,温润还在跟王珺嘀嘀咕咕:“过两天来上课,让他们出去体验生活的时候,记得给家里的新妇,买点小礼物,女孩子们都需要哄的……。” “嗯。”他说什么,王珺都听着,偶尔捧哏一下,相处的气氛,还是那么的和谐。 ……End…… 作者闲话: 完结了,有番外,不定时更新,江湖先休息两日,然后上个新文,嘿嘿嘿…… 关于三妻四妾 三妻四妾其实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时期才出现的说法,在明朝之前中国是标准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因此才会有匹夫匹妇之称,只不过古代的法律虽然明确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可以适当纳妾,所以古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为何后来又会流传出三妻四妾的说法呢? 这说来可就话长了。 古代其实是非常讲究一夫一妻制,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君无二后,也就是说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只能娶一个妻子,即便皇帝也不能多娶。从西周时期法律就明确规定男子只能一夫一妻,但是不限纳妾,也就是说男人家中妻子只能有一人,其余女人可以当妾,如果男子多娶嫡妻,那么法律是要追究他的重婚罪责的,古代也是有重婚罪的哦。 但是随着后来王公贵族生活奢侈,于是纳妾之风流行起来,既然古之礼法不允许男人多娶妻子,可是又没限制纳妾人数,所以纳妾之风在古代随之盛行,当然,也只限于有钱人和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大多还是一夫一妻。 可是一夫一妻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掌权者希望改变它,春秋时期齐国某位国君就戏言想立三位王后,惹得朝臣们议论纷纷,后来这个计划还没实行,这位齐国国君就英年早逝了,后世也由此认为极贵之人可以立三妻,即正宫、东宫、西宫,民间也称为一正妻,二平妻,也由此出现了平妻的概念。 但是在明清时期之前,虽有平妻的概念,可法律却不支持,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的人才允许其娶平妻。 像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曾经先娶了名门望族李氏家族的李婉为妻,但是后来因李家出了大事,整个家族都受牵连,李婉也被判流放之刑,因此司法部门允许贾充与原配妻子李婉离异。 贾充与李婉离异后,又继娶了郭槐为嫡妻,后来李婉被晋武帝司马炎特赦,司马炎考虑到贾充已经继娶了郭槐为妻,于是特意下旨允许贾充再迎回李婉,两人并为嫡妻,也就是并嫡之风。 但是贾充的继妻郭槐认为自己帮助了贾充成就事业,而李婉现在却要回来和自己均分贾充那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她坚决反对贾充迎回原配妻子李婉,而贾充惧内,于是他婉拒了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自己两位嫡妻并立的旨意,他说的很冠冕堂皇,以不可违背礼法为理由,拒绝了重新娶李婉为妻。 不过贾充对李婉也还算比较不错了,贾充后来给李婉买了一套房子,安置在外面,并按月给她钱花,养下人服侍她,还允许自己与李婉的儿女经常去探望,只是贾充自己却因惧怕郭槐从不登门。 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贾充并娶两位嫡妻这是很少见的事,也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两位嫡妻并立的情况,这也叫作并嫡之风。 但是并嫡之风并没有在当时流行起来,毕竟统治者是不提倡的,直到后来男女观念极为开放的唐朝时期并嫡之风才开始兴起。 虽然唐朝的法律是保护一夫一妻制,禁止男人在现有妻子的情况下再娶妻子,但是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人民生活水平还算不错,尤其是有钱人比较多,在民间一些土豪暴发户就流行起了并嫡之风,而且在并嫡之风的影响下,也让后世明朝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平妻,其意就是和正妻名义相等。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674 首页 上一页 67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