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东方瑞沉默良久,回道:“好吧,我这就给宜王殿下写信,将你的想法禀报给他,至于能不能成功,就不是我能决定的了。” “好。” 吴蔚替东方瑞研墨,东方瑞思考良久,字字斟酌,既让宜王知道了这个主意是吴蔚出的,又巧妙地表达了吴蔚的担忧和忠诚,最大限度地打消宜王的疑虑。 待墨迹干透,东方瑞把信递给了吴蔚,说道:“你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需要我来修改,润色的地方,你提出来。” 吴蔚前后看了两遍,竖起大拇指赞道:“不愧是你,我没什么要改的了。” …… 东方瑞将信送了出去,她又在清庐县休整了一日,次日一早便带着人离开了清庐县,走之前东方瑞把一份“由农转军”的执行意见交给了吴蔚,并告诉吴蔚,清庐县地区的农户转军户的工作,就交给吴蔚了,她和高宁雪负责其他五县。 兵源关系到大业的成败,希望吴蔚认真对待。 东方瑞给的这份意见很粗略,留了许多空白,方便吴蔚因地制宜,根据清庐县的实际情况做调整。 东方瑞走后,吴蔚一头扎到了计划的制定之中,不仅整日拉着李师爷询问意见,还陆续邀请了清庐县内各大宗族的耆老,里正,族长,村长,来商量此事。 一听说要征兵,各大宗族的耆老都沉这一张脸,谁也不肯先开口。 吴蔚早就料到了会是这种局面,于是便对所有人说道:“转了军户之后呢,在服兵役期间,这家是免征赋税的,待退伍归家之后,军户也会在赋税上有一定的减免,终身减免!这绝对不是本官哄骗诸位,而是东方瑞大人留下的基本框架。自古‘士农工商’咱们农户想要改变门庭,唯有读书一条路,虽然科考分为文武两榜,但有这样一句老话,在座的诸位想必也听过,穷不习武,富不习文。想要走武举之路,不仅要略懂拳脚功夫,那一身的腱子肉也都是需要大量的精米细面儿,鸡蛋,肉食补到肚子里,才能练出来的,咱们寻常人家,哪里养得起呀!可若是当了军户,参军作战,那就不一样了,如今外有战事,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一旦得了军功,封妻荫子指日可待!机遇和风险都是并存的嘛,希望诸位好好考虑一下。” 吴蔚说完后,场中安静了片刻,一位老者缓缓开口道:“大人所言不虚,可这刀剑无眼,战场之上日日流血,有命赚也得有命享用才是啊。还不如老老实实种地过日子,踏踏实实过日子。” 老者说完,众人齐齐点头。 吴蔚不由得在心中暗叹,果然战前动员人家参军,永远是最难的。 但任务压身,由不得吴蔚退缩,只见吴蔚对那老者露出一个宽和的笑意,说道:“阁下说的不错,刀剑无眼,打仗就没有不死人的,宜王殿下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说一下阵亡将士的抚恤银吧。将军五千两,副将三千两,裨将两千五百两,将军帐下军师两千两,先锋一千两,千夫长五百两,百夫长二百两,什长一百两,伍长五十两,普通士兵十两。虽然这先锋以上不是那么好升迁的,但是伍长什长还是有希望的,而且宜王殿下的军队是有军饷的,每月都会按时发放给全军的将士,从不拖欠。” 见众人的表情各异,难以达成共识,吴蔚继续说道:“这次的农户转军户呢,不要求所有人都转,优先挑选那些多子家庭,独生子或者无子家庭不在考虑的范围,而且即便转了军户,一家也只用出一丁就够了,只要年满十六,不满六十的,都可以应征入伍。入伍即可领到一两白银!宜王殿下师出有名,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场场都是胜仗,诸位都是有见识,有眼界的,应该明白:开国名将,开国名臣,这八个字的重量,虽然这是千万人之中搏来的机会,同样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朝至今已有数百年了,那些开国功勋的后代,依旧紫袍加身,世袭罔替,这是后世所有的世家大族,奋斗一辈子也得不到的机会。如今这个机会,伴随着风险,平等地落在了泰州毗邻六县,每一个县,村,宗族,家庭的身上,我希望诸君的目光不要太过于短浅,免得假以时日,其余五县都人才辈出,从龙有功的,战功显赫的,拜官授爵的遍地开花,就咱们清庐县一无所获,到时候,抬不起头来的不是本官,是清庐县的子孙后代!等到战事结束了,想再转成军户,可就不容易了。” 吴蔚的话触动了这些氏族的核心利益,泰州地区的这六县,虽然世邻友好,但也暗中存了几分较量,每个县各自有多少秀才,多少进士,多少人在外省做官,多少人在京中做官,百姓们可能不太清楚,但这些耆老的心中却是清清楚楚的。 吴蔚见众人的神态皆有松动,便想了个借口,暂时回避了,让这些老先生自己开个会,好好商量一下。 出了门,吴蔚露出一副心疼的表情,捂着自己的心口,快步走出好远。 原因无他,宜王并没有批这笔入伍费,参军就能得到一两白银的这一条,是吴蔚自己加上去的。 她也知道打仗是一件危险系数很高的事情,可这件事儿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就算自己不张罗,用不了多久宜王就会派其他人过来主持,对方的手段可能会更激进,再闹出抓壮丁的戏码来,受苦的依旧是百姓。 没办法,谁让自己是父母官呢?好在吴蔚的家底儿比较深厚,算上因为建议乐彩坊宜王最后一次给的重赏,但凡征个万名以内的士兵,吴蔚还是拿得出来的。 别说是一万人,就是征个五千人,吴蔚都觉得已经够可以了,自己治理的仅仅只是一个县呀,又不是州府。 …… 一个时辰后,吴蔚回到了议事厅,场中的一众老先生显然已经达成了共识,吴蔚见状心中的一块大石总算是落地了。 当场表示自己不会强制改革,就交由场中诸位回去了以后,根据自家,各村,各宗族的情况,制定一套人性化的农转军的名单提交上来。 期限是一个月,一个月之内,各村的名单务必要提交到府衙,随后吴蔚会将名单的副本公示一个月,分别贴在城内的告示栏和西郊大营的门口。在公示期间,名单上任何家庭如果提出异议,都可以商量。 在公示期间,征兵也随之进行,所有名单上的人,若无异议,要在一个月内赶赴西郊大营,若是有人在公示期间没有提出异议,又拒绝参军的,吴蔚会将那个人押送直西郊大营,交给那里的将军,以军法论处! 吴蔚的决定,可谓是通情达理也很周到,得到了场中人的一致认可,吴蔚有安排了几桌招待了众人,才将所有人一一送上了马车,把他们送了回去。 万事俱备,吴蔚回到书房给东方瑞写了一封信,汇报了事情的经过。
第355章 大结局(上) 时光荏苒, 如同白驹过隙。 转眼间,吴蔚已经在清庐县做满了第一个任期——三年。 当年牵动了一桩大案的绣娘阁也早已竣工,就连那件用作宜王登基的龙袍, 也在前些日子绣制完成, 宜王派了豪华的队伍前来,将这件龙袍取走。 随着宜王不断地攻城略地, 吴蔚这个清庐知县的位置也越做越稳, 三年前吴蔚提出的在宜王已占领地区举办科举考试,也得到了宜王的准许。只是将名字改了改,由原先的春闱秋闱, 改为了冬闱和夏闱, 考试的名目也从“科考”变成了“选考”, 同样分为文武两榜,中榜后根据才能封官。 这么一改, 不仅将那些十年寒窗,却被断了科考门路的学子们的怨气打消了,也为宜王所在的阵营开通了一个有效的, 人才选拔的渠道。 另外,从原先的春闱, 秋闱,改成了“冬闱”和“夏闱”,解决了许多农户出身的学子, 务农的问题。 避开了春耕和秋收,或许对寒门士族和富庶人家的学子没有太大影响, 但对那些农户出身的学子们来说, 相当于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给家里帮忙的机会。 家里多了一个壮劳力,活计便能轻松不少, 宜王这一改革,本是想将自己和朝廷的科举区分开,误打误撞之下,却是给基数最庞大的农户们提供了便利。 不过是一场小小的改革,却让宜王的形象在广大农户们的心里,立住了。 开设了选才考试后,还有一个最为明显的好处,那就是民间的阻力一下子就变小了,朝廷之所以是民心所向,是因为有百姓在朝廷里做官,就比如吴氏一族吧,仅有吴雄一个刑部员外郎,就能撬动吴氏百余口人,铤而走险。 宜王的小朝廷里的官员不再只是泰州派系,他的根基也愈发稳固了。 …… 张水生之子,也正式启用了大名——张君卓。 进入到泰州官学读书,而张家的小女儿,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张宝珠。 名字是张君卓起的,初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吴蔚差点一口水喷出来,吴蔚是万万没想到啊,柱子这小子憋了好几年,读了那么多书,居然给自己的亲妹妹起这样一个名字。 但细细一想,吴蔚却忍不住笑了。 如宝如珠,视若珍宝,爱若明珠……怎么就不好了呢? 放眼整个梁朝,又有几户人家会给自家女儿起这样一个名字?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女子,能被家人视若珍宝,爱若明珠的,又有几个呢? 科举改革后,考点设立在了泰州,直接给泰州学子们省下了一大笔进京赶考的盘缠,柳二娘子和张水生算了算自己手中的银子,发现足够供养两个孩子以后,索性把榨油坊的招牌给摘了,请了工匠来把榨油坊和吴柳记米庄之间打通,扩建了吴柳记米庄,夫妻二人则全心全意地打理起吴柳记米庄来。 得闲了,便驾着马车到清庐县来探望吴蔚和柳翠微,日子幸福惬意。 …… 至于清庐县。 无论是从基础设施,还是人文风俗,都比三年前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吴蔚先是废除“吏”的终身制任职,改为聘用制,配合公开透明的考核制度,每五年签订一次聘用合同,并对空缺出来的岗位,施行公开招募制,经过这一改革,清庐县所有的“吏”一改往日鼻孔朝天的风气,对百姓也和善了,办案也积极了。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317 首页 上一页 315 下一页 尾页
|